易地而處 – 太平洋餐飲的人性化設計與職場共融之道


嗶!嗶!嗶!

職員的手機畫面突然彈出一個新視窗,是來自應用程式KitSense的提示。

【護老院的冰箱出現問題,請儘快通知相關職員。】

KitSense就是太平洋餐飲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的應用程式,專門監察其客戶餐廳廚房設施的效能。這次就在提示在另一區的護老院的冰箱門並未關緊,儲存在裏面的食物有變壞的風險。KitSense系統可謂廚房的平安鐘,不但連接廚房與後勤公司,更好讓食客或其他服務對象得到更好的保障。今天太平洋餐飲的負責人劉智偉Van從繁忙的工作中騰出時間,與我們分享公司如何從科技出發,作出人性化的設計,讓社會不同人士得到裨益。

Van在餐飲服務行業工作了近二十年,專攻廠房、烘房及製作糕點的設備;而另外兩位擁有十多年行業經驗的拍檔則對西餐,以及中餐和東南亞菜所需的設備熟悉。經驗豐富的他們對業內存在的材料浪費及人手不足問題頗有感受,因此希望透過業務帶來改變。

太平洋餐飲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太平洋餐飲)於2013年成立,為客戶提供廚房設計及顧問服務,項目包括廚房項目協調、供應及安裝進口餐飲設備等,以及提供相關的維修及保養服務。簡單來說,就是餐廳廚房的後勤支援夥伴。公司現時有50名員工,在行業的供應鏈中擔當分銷與零售的角色。餐飲界別可謂相當傳統,不少高層均是紅褲子出身[1],從基本做起。不過,這仍然無阻太平洋餐飲以破格的永續發展模式運作的決心,他們主要從「產業、創新及基本設施」、「永續城市及社區」、「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此三方面著手。

聽到記者說公司不少政策都與永續發展目標不謀而合,Van笑言他其實不太了解這些專有名稱。不過他相信科技產品最終的用家還是人,所以「以人為本」從來不會出錯。太平洋餐飲的設計大多可以切合特定社群的需要,護老院就是其中一個主要服務對象。


[1] 即由公司底層晉升至管理階層的人員

人性化設計的巧思

文章開首提到的KitSense是由太平洋餐飲旗下的公司KNET所研發,系統可以偵測廚房設備的濕度和溫度。雖然聽起來沒甚麼特別,但套用到護老院群體,卻能有效節省人手。「食環署會要求護老院每日都要紀錄冰箱嘅溫度同濕度,但啲職員又忙又急,有時會唔記得。呢啲都會影響日常工作。」就是這個小契機造就了KitSense的誕生,自此院舍職員可以在電腦或手機看到溫度及濕度變化,監測機器運作。

而套用了人性化設計的不限於KitSense,還有更多,例如智能粥爐和軟餐機。Van娓娓道來:「你知唔知如果護老院嘅廚師要煲粥,佢要幾點返公司?六點、七點?係五點!」要熬一鍋粥,花費的心力和時間不少。更麻煩的是綿密的粥相當容易黏鍋,若底部變焦,整鍋粥都不能吃了。因此太平洋餐飲設計了智能粥爐。只要前一個晚上預先把準備好的材料加入爐器,調較時間,粥爐就會在預設時間啟動,連接手機,廚師除了可以看到溫度起伏,同時亦可以在遠端操控爐具的烹調設定。最後不得不提的是軟餐機,對有咀嚼困難的老人家來說,再多的珍饈百味也與他無關,因為根本咬不動。不過這部機器就可以把不同的食材製成適合長者需要的軟餐。太平洋餐飲與廠商合作,安排工程師把現有的機器改良,以製成這部新機。 其實這種做法在行內並不常見,餐飲行業注重速度,把舊機器改裝並不是最快捷的做法。很多時候,公司都會選擇把用剩的食材,或者退化的機器直接扔掉,再重新添置,省去人力物力。Van對此也感到相當可惜,既不環保又浪費。當被問到這些社群都是社會上的少數,投放如此多資源在此是否值得。他聳一聳肩,說:

「其實係社會責任嚟,如果有人有需要,點解唔幫?」。

如何在青黃不接的環境下挽留人才?

除了在產品設計上投放以人出發的巧思外,太平洋餐飲也在公司內以有趣的方式提倡跨代共融,以提高人才的應用,並促進員工之間溝通、互信和合作。事實上,餐飲設備行頭頗窄,銷售產品相當困難。銷售員一般需要大量專業知識,才可以把最適合的設備配對給不同餐廳。上至水電,下至工程採購,都必須清楚了解,可謂要「周身刀,張張利」。不過專業背後,薪酬比例卻不高,以致年輕人不願意入行。行業近年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Van對此也大呼頭痛。有見及此,公司推出不同措施,加強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盡量減少人才流失。

例如,在疫情爆發之前,太平洋餐飲每年都會舉辦公司旅行,讓不同員工可以共度假期。但疫情下大家不能外出遠遊,公司仍會舉辦不同活動,如遊艇出海或野外槍戰等,維繫感情。而為了不影響員工在星期六日陪伴家人的時間,活動亦會盡可能安排於平日。另外,太平洋餐飲偶爾會全公司一起光顧已完成廚房項目的餐廳,給大家吃頓好的之餘,亦讓員工看到項目由圖則變成實物的成果。

管理層亦明白,行業的運作大多涉及不同年齡層的員工相處,例如年輕的銷售員需要和經驗豐富的年長師傅溝通。因此他們會安排維修師傅定期教導新銷售員如何維修機器。公司亦會把新入職的職員與資深的行政部同事的座位安排在一起,好讓員工可以按部就班指導同事。「一齊坐三個月,等佢比較容易融入公司文化!」

Van認為公司有管理架構,並不代表重階級觀念。

他解釋,管理層就像一位家長,以身作則,讓新同事可以看到未來的晉升方向,推動他們爭取上游的決心。而且有一位家長在身邊指導,新同事有問題和不解時就可以找到相關的人士幫手。

社會責任 說到底就是個人修養

踏進第十個年頭,太平洋餐飲希望可以進一步拓展公司在社會上的業務,作出貢獻。近年疫情肆虐,不同的防疫政策讓各行生意難做,朝令夕改的安排更令他們的負擔百上加斤。「政府一下子改食環條例,要餐廳有『六轉風[1]』,即係醫療級別,平時都係四轉,一下子點搞兩轉出嚟?」太平洋餐飲就在疫情爆發初期,聯合其他公司,以成本價售出空氣清新機,讓食肆能夠滿足防疫要求。同時他們又從日本購入醫院消毒水,或從不同渠道收集麵包,分派給護老院。他們未來計畫與旗下IT公司KNET研發送餐機器人,減少食客與職員的接觸,提高防疫效果。

在太平洋餐飲的辦公室走一趟,會發現員工的工作氣氛輕鬆,到處亦貼滿同事各自的裝飾品,更曾經有同事回公司「打地鋪」。相信他們對公司相當信任,這也是Van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同事都好鍾意公司。」其實業界青黃不接,老一輩也多以利益為依歸,要將永續發展與企業以至行業管理方針結合可謂未成氣候。不過Van卻還是老樣子,笑說:

「其實由心出發就啱㗎喇,做嘢又好對同事又好,都係做人基本原則啫。」。


[1] 六轉風,即座位間的鮮風輸送量提升至每小時換氣至少六次

2+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