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一聲,「入樽機」前八達通卡一拍,回收減廢、獎賞回饋、公眾教育,一氣呵成。這部香港首部以八達通作回贈的逆向自動售貨機(俗稱「入樽機」),就是基石環保於2019年成立的首個創新科技產品。基石環保推出的智能回收機可同時接收兩種物料,除膠樽以外,亦會收集鋁罐及紙包飲品盒。但原來,基石環保創辦人劉偉恩(Lawson),由學歷到工作經驗都並非與環保產業相關,但開創的第一家公司,竟是研發電動車充電系統公司的「基石科技有限公司」。
「我本身是讀Marketing(市場營銷)出身,過往工作經驗也跟環保或工程學沒關係──我只是本身很喜歡車,有時幻想,將來的車應該都是無人駕駛;而無人駕駛車理應都是電動的,於是我就關注起電動車來。」Lawson娓娓道來:「後來有位朋友專門做電動車充電研發,說政府計劃以公私營合作形式, 開發新一代電動車充電系統,問我有沒有興趣投資,我就很傻的辭了工作,自己創業搞充電。」
就這樣,一個興趣,一份傻勁,造就了一個可持續科技王國。
基石(Cornerstone)為劉偉恩於2016年創辦的品牌,業務隨發展已擴展為三家公司,分別為電動車充電方案供應商「基石電動車充電服務(基石科技)」、能源管理及退役電動車電池梯次利用技術發展供應商「基石能源」,以及智能回收技術方案供應商「基石環保」。品牌旨在透過充電系統、電池回收梯次循環再利用及智能回收一體化系統的研發、方案及服務,為香港及東南亞客戶提供便利易用、創新可靠的科技,同時鼓勵客戶於可持續發展趨勢中轉型,與持份者及大眾攜手共建潔淨健康環境。成立初期,公司只有5名工程師,如今已經發展到40多名,全部都以研發為主。 於香港,基石環保(前稱「基石再生能源」)在2019年推出智能膠樽回收機,至2020年開展廚餘智能回收相關項目,更於2022年拓展至回收及重用餐盒與餐具(WWF HK x foodpanda HK 可重用餐盒計劃),並於同年10月起就環保署於全港推行的「公共屋邨廚餘收集試驗計劃」提供智能廚餘機。品牌最新產品陸續於2023年推出市場,收集多種可回收物,包括玻璃樽、紙張、金屬、塑膠等,鼓勵全民減廢、源頭分類回收,以及資源循環。 |
【創新能力】
在2016年的香港,電動車及太陽能市場仍未成熟。然而,Lawson卻看準其發展潛力而投放大量資源在這兩個環保產業。儘管面對高昂的土地使用、工程及人工等營運成本,以及香港當時缺乏相關法規支持,基石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增強了自身公司研發團隊的規模和能力,為日後公司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Lawson僅憑信念一腳邁進了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困難重重,卻沒想到公司也因此迎來了第一線曙光。
政府過去不時就立法管制廢物(包括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及通過《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以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進行討論和諮詢,而Lawson預期法規定必帶動社會風氣和市場上的改變。「當處理廢物的成本由個人承擔時,我覺得這件事有助整個社會形成共識。」剛巧他認識了一家NGO(非牟利政府機構),該NGO獲得了政府的基金,在尋找膠樽回收機。「我們基石做充電,最強就是研發,有自己的工程師、硬件和軟件團隊,於是我們就嘗試開發充電以外的系統 – 智能回收。」
就這樣,基石走上了「回收」之路。為了研發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Lawson詳細審視整個資源系統,從回收廠到運輸物流,再到廢物分類及收集,矢志從技術、硬件、軟件到客戶和用戶體驗都要做好。團隊創立了香港第一套智能回收系統,就是面世當年引起一時熱話的「入樽機」,也就是RenatureChest智能回收機。這款回收機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功能,利用影像辨識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快速識別出回收物的種類,例如塑膠瓶、鋁罐、紙包飲品盒等。它還具有自動分類功能,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回收物分開收集,提高回收效率。設計上一機即可同時回收兩種回收物,一方面市民在回收時變得更方便簡單;市民成功回收更可按回收機設定的獎賞方式,選擇回贈選項 — 現金回贈、賺取積分換取消費禮券或禮品,甚至捐贈至慈善團體,有助提升使用率;而與回收場主的協作,亦考慮到成本效益和運輸上減低碳排放,令市民大眾以至企業夥伴都更投入參與回收。RenatureChest初步成功後,基石看到了另一類主要廢物,同時亦被視為具大潛力的可回收物 — 廚餘,因而於2020年研發了首部百分百屬於香港設計的智能廚餘回收機,SmartClassify。其後,品牌又於2022年發明智能回收箱,可回收種類更多,包括玻璃瓶、金屬、紙張和其他塑膠,在垃圾徵費正式實施前為市民提供多一個便利回收渠道。
而Lawson並沒有於此止步,因為他認為要解決廢物棄置問題,還需要減少資源浪費,解決一次性即棄包裝廢物問題。於是基石又以智能回收的經驗為基礎,推出TODi外賣餐具餐盒可重用平台,務求回收與重用雙管齊下。
【客戶供應商關係】
從以上可以看到研發是基石的強項,他們研發的成果之所以受用戶和客戶歡迎,全因團隊對每一個細節反復考量,務求系統能真正幫到每一位持份者。Lawson闡釋道:「縱觀整個回收流程,硬件方面,機器裏輸送皮帶、撥片、壓盤,每個零件的運作,都會影響到回收效率──例如膠樽壓得不夠扁,就會增加運輸成本等等。電子方面,控制台的電子底板要配合運作流程的設計,感應器要能自動辨識膠樽的尺寸、透過掃描編碼去識別膠樽能否回收,避免錯誤回收不合格物料或濫用問題。去到『最後一哩』,即是由部機收集回來的程序,我們會跟場主商討,將一袋袋壓好的回收物先放在一個儲存室,儲夠一車才由回收公司派車去收集,這樣最有成本效益,碳排放也是最低。」
無論機器有多強,有人用的機器才是好機器!於是團隊又設計出鼓勵大眾參與的流程。首先是「入樽機」本身,必須易用又快捷,方便心急的香港人使用,否則大排長龍就影響使用率。「大數據平台也是由我們設計,我們建立了一個儲分換禮品平台,增加參與度;用戶上網就可以查閱分數,NGO的工作人員也可以上網管理後台,非常方便。」
除了市民,基石亦獲得不少商業客戶的信任,例如海洋公園、希慎廣場、利園商場、中環中心、宜家家居、信和和仲量行。Lawson指出,成功關鍵就是能夠為客戶度身訂造方案。「對於有規模的公司,他們一定不會是純粹想租一部機。硬件配套是很重要,例如我們想到現金回贈能吸引很多人去用,但當年八達通未有增值功能,我們為確保操作無誤,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去撰寫運作程式,做了很多測試才通過。在香港科技園(回收獎賞回贈計劃),使用者回收飲品容器即可獲得積分,用以換取園區內的餐飲消費券,那我們就為餐廳設計一個商戶專用的APP。」
Lawson又以品牌另一產品智能廚餘回收機,SmartClassify為例:「廚餘在大家心目中始終是一種比較骯髒的可回收物,我們能怎樣利用智能科技去增加使用率呢?可否不需要用腳踩或用手揭蓋,能自動開蓋的,用家幾秒就能扔走廚餘?還有怎樣顧及人體工學和人類行為學,控制屏幕不會滴到汁,配合動態及光源感應器,加上除臭殺菌系統等等⋯⋯為此我們團隊做了很多研究,最後項目成功於2022年10月開始,為環保署在房委會及房協轄下的公共屋邨推行廚餘回收。廚餘收集先導計劃實施首6個月已有超過四成居民使用智能廚餘機,收集廚餘逾400公噸;截至2023年底,環保署已在70個公共屋邨安裝合共3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累計收集約1,830公噸廚餘。」而回收廚餘的規模仍在不斷增加,直至2024年2月,設置於公共屋邨的廚餘機數量已增至435部,覆蓋115條公共屋邨,公司亦有與私人屋苑合作。
從基石的成功案例可看到,要推動可持續發展,擁有一個範疇的實力(如基石的科技研發)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能創造「最適合」客戶和用戶的方案,才能打開成功之門!
基石環保是「商界永續發展領袖計劃」在2023年11月所進行的兩場「在餐飲業中實踐資源循環工作坊」的分享嘉賓之一。整個「領袖計劃」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主辦,並獲得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全力支持,旨在透過知識轉移、能力建設和網絡拓展,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協作和夥伴關係,共同建構相互合作的企業生態環境,應對永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