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回收」時,大家可能會想到大集團的清潔工、整整齊齊的回收箱;但若說到「拾荒」,那影像大概秒換成一些風燭殘年、在腌臢角落收集汽水罐和執紙皮的長者。然而,這兩個詞語實際上都跟資源循環有關。
「我想將中型或大型工業帶回香港,將香港再工業化,創造就業機會給有需要人士,並培訓青少年進入環保行業,」社企V Cycle創辦人及行政總裁Eric Swinton道出創業初心:「我想改變大眾成見,環保不是一件污糟邋遢的事,環保都可以做到好『靚仔』,好前衛 ,好practical(實際)。」
從Eric及其團隊所穿着的球衣制服,其背面所標記著的「10」及「Recycle」的字樣,正好看出「拾」荒對他的意義。
社企 V Cycle(Virtuous Cycle,又名「賢循環」), 於2017年由Eric Swinton及Cherie Lo創辦,旨在從生態及社會兩個層面入手,解決香港的環境問題,同時為弱勢社群賦權。公司透過到企業及學校收集塑膠、紙張、金屬、玻璃和電子垃圾,並聘用本地拾荒長者為員工,將回收物清潔及分類,並將其升級再造成設計精美的永續商品,實現循環經濟。同時,V Cycle成立了V Cycle教育基金(VCEF),提供負責任回收和循環經濟等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技術培訓和教育服務、講座及工作坊,為長者和SEN青少年賦能及賦權。此外,公司與 Unity One Charitable Association「聚沙成塔慈善團體」合作,成立了「關愛小組」,旨在了解並改善貧困及弱勢家庭的兒童、 有特殊需要的年輕人及年老拾荒者的生活。 在2020年,V Cycle成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Impact Kommons計劃的獲選企業,以表揚他們聘用本地拾荒者收集膠樽並升級再造成環保雨傘,幫助他們改善生活。V Cycle得以利用新世界發展的龐大網絡及資源協助其業務及方案商品化,同時,公司亦能夠協助新世界發展應用創新解決方案。 |
[資源管理] [職場文化]
從一位市場營銷員,到成為一家社企的創辦人,全因一個「緣」字。Eric十年前陷入人生低潮,機緣巧合下跟隨「聚沙成塔慈善團體」的張老師學佛並成為義工,探訪獨居長者和智障兒童。透過接觸社會問題,Eric深刻體悟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因此決定成立V Cycle,更有系統性、實質地支援本地弱勢社群。
「當年接觸到很多拾荒長者時,我開始思考如何紓緩他們的生活壓力,提高他們的收入,同時能夠照顧他們和其家人。」Eric娓娓道來:「這些『老友記』(對「長者」的暱稱)在街上垃圾桶撿拾膠瓶,很辛苦,很沒尊嚴,我想,有沒有方法讓他們在室內,舒舒服服坐着工作,不用日曬雨淋呢?」
「於是,我們就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在灣仔設立一個辦公室兼升級再造中心,讓長者能夠從事較輕鬆的工作,例如為回收得來的膠瓶除去瓶蓋、撕去招紙、進行分類。我們也試過舉辦工作坊,讓SEN青少年學習裁縫技巧,將回收的布片縫成產品,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雖然目前工作坊暫時停止,但日後老友記這一環做好了,就會再照顧這些小朋友。」
作為V Cycle的重要成員,現時聘用的17位老友記大部分都是區內的街坊,他們的時薪為每小時50元,高於本港現時的法定最低工資(每小時40元)。而且工作時間適中,每天6小時,每週5天,讓老友記一方面有收入,另一方面他們能夠在較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為環保出一分力。除此之外,公司還在回收中心附近設立了名為「賢聚」的社區關懷回收中心,每天為所有同事提供新鮮即煮的素食飯餐。Eric認為對於長者來說,獲得足夠的營養是非常重要的。
「我本身有生產和設計的經驗,最初是希望在香港回收塑膠瓶,變成半成品後運回內地,製成紗線和布料,然後再製成現代化的產品,實踐循環經濟的理念。」V Cycle原意是想在香港回收、內地製造;但隨着中國2018年宣布禁止海外垃圾進口,公司也「窮則變,變則通」── Eric決定,不如一切都「ReMade in Hong Kong」!
「其實我是受到荷蘭Precious Plastic啟發,在香港處理本地回收物料,實現整個生產和設計過程的一條龍服務,一切工序都不假外求。」Eric繼道:「我們位於屯門的工廠,將回收的進行塑膠分類、使用機器壓製成板材,然後製作成家具或裝飾品;我們還會與一些企業合作,製作環保雨傘、風褸等產品。」從上游收集原材料,經設計和升級再造,製成產品,再到下游與企業合作以至進行大眾教育,形成一個環環緊扣的循環經濟圈,過程中V Cycle還能為弱勢社群賦能賦權,實現了公司理念中的環境與社會雙線發展。
[客戶供應商關係]
說到V Cycle合作過的企業和品牌,不可謂不「壯觀」:屈臣氏集團、萬寧、信和集團、領展、順豐速遞、香港交易所、利希慎基金、鴻福堂、迪士尼⋯⋯各行各業各界,大小規模,應有盡有。對此,Eric毫不諱言自己十分幸運:「很感恩,其實合作過程很順利,我相信是因果關係──我們無私幫人,也得到很多品牌和善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忙。就算遇到挫折,我也覺得是好事;如果沒有挫折,人就不會成長,亦不會學懂怎樣面對問題。」
在現實層面上,各行各業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及全球適用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潮流。「因為ESG法規的存在,不少上市公司和中小企都會投放資源在ESG相關領域,因為需求存在,所以供應也相對增加。V Cycle的服務涉及ESG中的E(環境)和S(社會)兩方面,以滿足我們合作夥伴的要求。」Eric舉例說:「像L’Oreal集團和旗下品牌Kiehl’s,是我們第一個客人,我們協助他們回收化妝品、護膚品空瓶和面膜包裝,將其製成可重複使用、可摺疊的杯子。我仍記得當時我們只是在一張小小的六人桌子進行分類工作,但已能得到一間大企業的信任和認同,感覺真的很神奇。」
如今,V Cycle的規模已從灣仔一張六人枱,變成位於屯門的一間6,000呎工廠,但Eric的信念沒有偏離軌道,依然專注於回收、扶貧及教育。「我們人手有限,所以不會為合作品牌兼顧市場推廣或社交媒體,做得不好不如不做。」Eric指出:「我始終堅信,推動環保,要從改變人心開始,所以我們很着重『教育』。例如跟「牽手.香港」及賽馬會合作舉辦公眾工作坊,第一部分會講解廢物管理、回收和氣候變化,然後第二部分就讓參加者試試回收分類,了解這份工作有多困難,再加上參觀活動讓他們親眼看看回收工廠怎樣運作。如此一來,大眾才能明白,他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是應該怎樣清潔和分類垃圾,才能幫助到香港回收生態系統。」目前V Cycle工廠回收物件約每月13至14噸,大部分為塑膠物件,其餘少量是玻璃、紙和金屬,他們希望能於全港十八區陸續開設這類社區關愛回收分類中心,令回收量可增至約每月250噸;聘請貧困長者方面,亦希望由現時的17位增至25位。
談到V Cycle與順豐速遞的合作,Eric認為這是互惠互利的關係。V Cycle原本依靠其僱用的司機每週兩天收集回收物,但每次出車成本高且回收量少。幸好,現時順豐幫助V Cycle在約一百個點收集回收物品,包括B2C、零售店、學校和辦公室等。客戶可以透過順豐的應用程式下單,而順豐則透過其強大的步兵網絡前往這些地點收集回收物。這種合作模式有很多好處,首先這大大降低了V Cycle的運輸成本。透過順豐廣泛覆蓋的物流網絡資源,可以在本港各個地區收集回收物。這些回收物均放在V Cycle指定的綠色回收袋方便識別,而順豐會將這些物品運送到他們的倉庫,然後再分配到V Cycle的工廠,並由廠內的長者工友進行分類處理。籍著各自擁有的優勢,順豐能從中減少棄置其店鋪產生出來的包裝廢棄物如速遞袋、泡泡紙、發泡膠等,而V Cycle則致力於回收工作及提供就業機會予貧困長者。這種合作模式能夠讓雙方創造共享價值,並加快推動環保事業。
Eric寄語道:「我有信心,通過品牌和公司之間的合作,並團結一起,定能將環保效益擴大。」
V Cycle為2020年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Impact Kommons計劃的獲選企業,亦是「商界永續發展領袖計劃」第五場知識講堂的參展初創企業之一。計劃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主辦,並獲得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全力支持,旨在透過知識轉移、能力建設和網絡拓展,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協作和夥伴關係,共同建構相互合作的企業生態環境,應對永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