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Food Rescue and Food Assistance Programme

« Full Version | Abridged Version »
English | 中文

Food Angel 惜食堂 https://www.foodangel.org.hk/

成立於2011年,「惜食堂」是小寶慈善基金開展的食物回收及援助計劃,宗旨為「停止浪費、解決飢餓、以愛相連」。計劃向本地飲食業界回收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再烹煮成營養均衡的膳食,派發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

貧窮和貧富懸殊是香港面對的嚴重問題,香港749萬人口中就有100萬人活於貧窮線下。但同時,每天仍有多達3,565噸廚餘被送至堆填區。

「惜食堂」雖非首個或唯一收集可食用食物並分發予有需要人士的機構,但卻是為數不多會參與整個過程的機構之一,從回收、儲存、備料、烹煮,到派發給有需要人士。

「惜食堂」不只履行其使命並創造佳績,每年為超過30,000名服務對象提供營養餐點,並將超過1,500噸可食用的剩餘食材轉化為220萬份膳食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透過計劃,「惜食堂」改善了服務對象的整體身心健康。他們因獲得營養膳食而健康有改善、因在社區中心用餐或義工拜訪而與社會加深連結,也因受惠於「惜食堂」的服務而節省時間與金錢,變得更自給自足。

「惜食堂」提供膳食的服務使其他慈善機構夥伴,包括非政府組織與教會能集中精力為長者提供全人照顧服務。他們亦是首個以此為主題,建立專門體驗式學習中心的機構。

更值得關注的是,透過不斷擴大業務規模和吸引越來越多的持份者,包括食品和捐款者、慈善機構夥伴、義工和志同道合的人,「惜食堂」成功建立和維持機構營運的動力與資源。他們特意設計義工服務與教育式體驗,成功加深參與者對所涉及的社會環境問題的理解,加深他們與服務對象的聯繫,並加深他們繼續參與活動的意願。

仔細觀察 「惜食堂 」的案例,可以發現幾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和特徵。它有能力成功在食物救援和扶貧運動趨勢強勁的社會背景下推動其成立;它有明確而有吸引力的使命,並將工作實踐固定在一個具體而實際的主題上;它承諾並確切致力於與公眾實際需要接軌;它的創始團隊具適應能力,使組織能夠採用新的想法並及時為人們提供高質素的工作;它迅速回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它吸引和凝聚合作夥伴加入其行列的能力;它強調在工作中加入人情味;以及它在強大的網絡和聯繫下,凝聚成一個支持計劃不斷發展的合作平台。

本案例研究首先簡要回顧了所涉及的貧窮和環境問題,闡述了食物救援和食物援助計劃所面對的五大挑戰,並說明成功的必要條件。本文之後會探討促成「惜食堂」成功的七大因素,接著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能夠被複製。文章最後強調 「惜食堂」的影響以及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問題在哪裡?

富裕城市中的貧窮

香港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雖然2018年經濟增長了3%,但同年,貧窮率亦在上升,當中20.4%的整體人口(即141萬人)是貧窮人口。香港的堅尼系數為0.54,處於45年來的高位,顯示收入分佈不平均的現象嚴重。根據《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44.4%的老年人口(約51.6萬人)為貧窮人口;他們的貧窮率是整體人口貧窮率的兩倍多,主要是因為他們不再有能力賺取收入。此外,單親家庭和新移民家庭亦是尤其弱勢的群體。

貧窮不僅是收入不足的問題。它是一個與適應力、風險和社會排斥有關的多層次社會現象。食物往往是人們選擇節省金錢的項目,以支付租金、醫療費用和兒童的教育需要等其他費用。缺少食物和營養不良會影響健康,而三餐不繼、不得溫飽則產生壓力

從農田⋯到堆填區?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全球每年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事實上,2018年食物浪費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6%。由於在生產到丟棄食物的整個過程中,包括飼養、種植、加工、包裝、運輸、儲存、烹調和丟棄,都需要能源和資源,因此食物浪費亦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主因。

雖然這種浪費部分發生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但其中大部分其實發生在超級市場、餐廳和家裡,甚至發生在食物被放在餐桌之前。超市經常將不符合形狀、大小和外觀等質量標準的食物丟棄,而不考慮那些食物是否仍適合食用。零售店可能在產品到期之前就將其丟棄。餐廳準備的食物份量則往往過多,顧客若無法吃完就會造成食物浪費。FAO在同一報告中指出,食物浪費是人類不再尊重食物的結果。

2018年,近420萬噸都市固體廢物被丟棄在香港的三個垃圾堆填區。廚餘佔最大比例,為總數的31% ,即約130萬噸。這意味著每天約有3565噸食物被扔掉並最終送到堆填區。但諷刺的是,即使有大量食物被浪費,城市中有許多窮人和弱勢社群仍無法負擔健康和有營養的膳食。

挑戰

香港的食物援助和食物救援倡議在2000年代初逐漸萌芽。一些組織購買食物並分發給有需要的人;另一些組織則從不同的來源收集仍可食用的食物並重新利用;一些組織則分發食物券,供受惠者在菜市場和餐廳使用。然而,這些拯救食物和提供食物援助的行動中有著艱鉅的挑戰。

1. 責任和成本造成的不情願

雖然飲食業界歡迎慈善組織免費處理他們不需要的食物,但他們往往不願意捐贈食物。其中一個最大的疑慮是對捐贈食物所需肩負的潛在責任。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浪費和污染食物。若有受惠者因食用捐贈食品製成的膳食而生病,對所有參與組織來說都可能成為一場公關災難。混亂的食物日期標籤也是一個問題。此外,企業並不熱衷於支付捐贈食物所產生的工資、儲存和運輸等額外成本。根據樂施會2014年的報告,74%的食品公司和99.5%的食品零售商都沒有向慈善機構捐贈任何食物。

2. 可用性與偏好
挑戰:
  1. 責任和成本:食物安全的疑慮
  2. 可用性與偏好:現有食物與使用者的飲食要求和偏好不對應;食物捐贈的不穩定性
  3. 食品援助計劃的設計:定義並有效滿足需求
  4. 復雜的物流
  5. 擴大規模所需的高成本和廣泛支持

另一個挑戰是如何配對現有的食物與受惠者的需要或偏好。配對工作之所以困難,部分原因是食品捐贈可能不規律或持續。餐廳可能突然有大量的特定食物可供捐贈,或者每週的食物數量可能會有波動,使慈善機構難以計劃如何準備他們的日常膳食,因此在執行上需要有高度的靈活性。

在食品援助方面也有不同考慮。食物包的營養價值往往偏低,不能提供均衡飲食。裡面的食物一般是主食,如米和麵條,以及其他食物,像是油和罐頭食品等。有時候亦有可換取新鮮蔬菜和肉類的食物券。這些食物包的設計甚少考慮到不同年齡層對營養的需求和實用性以及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在提供膳食方面,受惠者對烹調方式和食物類型也有文化偏好。食品的供求無法配對的問題增加了收集食物的挑戰。

3. 成功送到「有需要人士」手上

食物被拯救後,如何定義、識別和送到「有需要的的人 」手上也會影響到計劃的設計。為應對2008年的經濟衰退,政府於2009年推出了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計劃透過八個非政府組織實施,每個受惠者通常只能獲得八個星期的食物援助。政府計劃的對象可能為因經濟衰退而失業的人士。然而,許多接受食物援助的卻是無法賺取收入的老年人,而他們需要援助的時期很大可能不止八個星期。

在營運模式上,一些食物銀行通常只在平日的辦公時間運作。必須上班的人會難以使用此服務。即使是能使用食物銀行的人,他們很多時候會因為無法養活自己而需要援助感到羞愧或尷尬,使獲得援助更為困難。在Covid-19疫情期間,許多食物銀行和社區中心需要縮短服務時間,或暫停食物援助服務,使許多服務使用者陷入困境。

分配食物的方式和負責人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很多時候,社工除了負責日常的個案管理、評估申請人的需求和跟進客戶的工作外,還要負責管理食物的收集、盤點和分配過程。最後他們往往工作過量,延誤處理申請,且令食物在倉庫的等待時間過長。他們還可能缺乏有效管理食物銀行的時間或專長,有時會導致食品在倉庫裡腐爛。更重要的是,食物援助本應提供機會令社工接觸到有需要幫助的人,特別是老年人和弱勢家庭,以觀察他們的情況,以及評估他們是否亦需要其他服務。然而在這種運作下這個機會被抹殺了。

4. 確保順暢的物流與設置

物流是食物救援和援助行動的最大障礙之一。第一個挑戰是運輸。特別是容易腐爛的食物,食物必須從捐贈者手中迅速運送到受惠者手上,以便在短時間內食用,確保食物安全。為了保持食物新鮮,尤其是肉類、蔬菜和水果,運輸車輛可能需設有冷藏設施。這些食物也可能來自香港各區,需要好好協調取貨車輛的安排。

另一個觀察到的挑戰是沒有足夠的空間和設施來儲存捐贈的食物。建立冷藏系統需要空間和成本,但並非每個組織都能負擔得起。組織還需要一個有效的庫存和追蹤系統,以確保食物在變質之前就被食用。

若要準備熱食,就需要有空間和勞動力來處理和準備食物。飯菜準備好後必須及時將它們送到受惠者手中,以確保飯菜仍然新鮮和熱乎乎。至於乾糧食物包,各組織都曾表示沒有足夠的空間場地去分發它們。

5. 擴充規模的路徑崎嶇

鑑於香港的勞動和租金成本昂貴,組織難以負擔足夠的空間和人手來擴大規模。因此,一個組織的擴充取決於它能否持續獲得資金和物資。組織還需要獲得飲食行業支持,以確保獲得更多的捐贈食物,同時它需要擁有龐大的慈善機構夥伴網絡,幫助它繼續接觸更多有需要的人。此外,要令援助涵蓋整個城市,組織需要在香港所有地區都設有服務點。雖然一個組織可以擴充規模至覆蓋整個香港,但聯合其他組織亦能做到。

食物救援與援助成功的必要因素

綜合而言,為了確保高質素的食物救援和援助計劃,必須要:1)擁有一個靈活的管理架構,以應對突發情況並抓緊新的機遇;2)擁有能夠有效管理計劃的不同專業人才;3)擁有正確的物流設置,不僅確保食物安全,而且使服務設計能夠滿足服務對象的實際需求。在這些管理和營運條件的基礎上,為了擴大計劃規模,團隊需要:4)獲得並維持與食物和資金捐助者的信任,以維持和發展他們的業務;5)與慈善機構夥伴保持密切合作,以擴大其覆蓋面並聯繫社區需求;6)將其願景和價值觀內化為組織精神的一部分,以及7)向各持分者傳達其願景、工作和成就,以獲得更多支持去發展計劃。

成功的策略

七大成功因素
  1. 訂立企業的明確目標
  2. 將無形的核心價值轉化為實踐
  3. 融入商業思維和技術,以社會目標為底線
  4. 靈活的架構,保持敏捷彈性和對應不斷變化的需求的反應
  5. 建立和維持夥伴關係
  6. 創造一個讓參與活動的人增加歸屬感的體驗
  7. 在對的時間和背景下成立組織

「惜食堂」透過不同的策略,達到高質素糧食救援和援助計劃所需的必要管理和營運條件。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他們明確的目標和核心價值為工作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和指引。他們的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界別,擁有所需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來設計和營運一個效益和效能兼備的計劃。管理結構相對簡單和自然,可以快速和靈活地做出決定。在營運上,他們也採取了全面的方法來處理物流和實體設備,增強了食物安全和效率。以下讓我們更詳細地了解這些成功因素。

持續關注的必會成長

「惜食堂」致力實現兩個目標,包括拯救食物,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以及提高人們對食物浪費、貧窮和饑餓的意識。這兩個目標都能引起社會的廣泛支持,因為它們不具爭議性,並且涵蓋了社會和環保議題,吸引了大量捐助者和持份者的支持。此外,「惜食堂」對貧窮長者的關注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因為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對長者的尊重和關懷。即使在管理團隊內部出現分歧時,這個簡單而明確的使命會作為他們的宗旨,重新凝聚團隊,並引導他們的決策。

「惜食堂」的工作重點明確建立於食物這個主題之上,並引導他們的計劃設計和發展。為了使機構能進一步減少食物浪費和提供更多的膳食,「惜食堂」繼續擴大並使業務多元化,以涵蓋更多的食物種類。例如,他們購置了貨車和配備冷藏設施的倉庫,以接收捐贈的冷凍食品;他們設立了自己的廚房,以處理和準備各種食材;他們營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物流團隊,使他們能夠從供應商那裡收集剩餘的熟食,並迅速交給慈善機構夥伴作分發。

「惜食堂」堅持尋找更新、更好的方法,以確保長者,以及越來越多如單親家庭的其他弱勢人士,能夠安全地獲得營養的膳食。長者和弱勢家庭都面臨一系列問題,但「惜食堂」明白他們無法滿足所有需求。因此,組織雖然會提供令受惠者整體幸福感提升的服務,但他們的創新理念和關注重點依然圍繞著如何獲得食物。

能清楚識別的核心價值

「惜食堂」不僅明瞭自己承諾的服務目標,而且還具體說明了實踐的方式。他們的做法體現在他們的核心價值「以愛相連」中,且以高度關懷和關注來確保他們的工作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除了確保食品安全外,創始人董愛麗女士還非常重視膳食的質素。她希望食物是高質素的,因為她知道這可能是受惠者當天唯一一頓飽飯。在營養方面,飯菜都低鈉、低糖、低油,以確保健康。「惜食堂」還盡力滿足不同的飲食需求和喜好。他們會詢問長者對飯菜質素和滿意程度的回饋。有時,當長者取消會員資格時,工作人員會跟進了解原因。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從其他機構得到飯菜,或是由於健康惡化,肉變得太硬而無法咀嚼,但又不想「麻煩別人」而讓「惜食堂」知道。因此,這些膳食也是評估受惠者的身體狀況和處境的一種方法。

惜食堂提供的飯菜是傳達關懷的工具,而不是僅僅提供溫飽。受惠者亦受到尊重。長者一到社區中心,只需坐下來,飯菜就會放到他們面前。只需舉手,就能獲得續添的飯菜。提供飯菜的工作人員和義工常常知道長者的名字、家庭和背景,以及他們的基本健康狀況。這看似是簡單的舉動,但這種人情味使他們的服務特別有價值。而反過來說,正正是這種與長者的關係鼓勵義工們不斷地回去服務。

參與義工的反思:創造有意義的聯繫

「我很欣賞『惜食堂』如何盡力滿足每個長者的食物喜好。『惜食堂』的工作人員能夠向義工傳達他們對長者們的愛和關懷,而這種愛和關懷正是吸引義工支持『惜食堂』的原因。自從在這裡做義工,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從10分中的6分提高到了10分中的8分甚至9分! 」

李綺屏,服務了「惜食堂 」6年的義工

從「我」到「我們」- 由團隊實現夢想

「惜食堂」的創始成員均來自私營機構,在市場和銷售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而且非常有頭腦。他們有著Brooks(2009)所說社會企業家的特點,即「在別人只看到悲劇或威脅時看到機會」。他們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們得出的結果,即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食物,同時減少食物浪費,而非對利潤的追求。從一開始他們就希望採用商業方式來解決饑餓和食物浪費的問題。這種思維也是使他們與衆不同的原因。

像企業一樣,他們不斷探索新的方法來改善他們的服務,提高用戶的滿意度。他們全力緊貼市場(即服務對象)的需求和現有的最新食品科技。他們把這些觀察結果報告給管理團隊,討論如何解決這些需求和應用技術來改善他們的服務。組織的結構不分等級,因而令他們能夠快速作出決定。他們對試驗企業和捐助者等持份者提出的新建議持開放態度,並能夠為他們的倡議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

「惜食堂」的高層也很欣賞董女士的管理風格。她極度信任員工,亦相信團隊能夠實現她的主意。她也願意聽取他們的建議。她表現出對事業堅定的信念和承諾並以身作則,對員工來說是一種激勵。

靈活性是穩定的關鍵

自2011年成立至今,「惜食堂」已從最初的4人團隊發展到擁有約100名全職員工和另外150名兼職員工。儘管有這樣的擴充,他們的管理結構一直保持相對簡單,並設法在應對快速轉變的環境和需求時保持敏捷和靈活。

「惜食堂」最關注的是他們有否有效地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他們雖然有一些準則,像是服務對象的選擇標準,但他們沒有為誰能受惠制定僵硬的規則,也沒有繁瑣的政策來限制他們的工作範圍或減緩決策速度。事實上,團隊沒有個別的主要表現指標或服務目標,促進了團隊之間的合作,而非爭奪資源。他們的結構使他們能夠對要求、機會和不斷變化的環境快速應對。

慈善機構夥伴的分享:一個樂於助人、反應迅速的夥伴

「惜食堂」是一個得力合作夥伴。他們的食物安全準則很清晰,並認真確保服務能達到標準。當出現問題時,他們的反應非常迅速,並願意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兩個組織之間的信息和知識交流是非常有用和寶貴的。

香港樂心會

「惜食堂」不僅努力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他們還盡力滿足持份者的需求。一位捐助者和一個慈善機構合作夥伴都表示「惜食堂」把他們當作合作夥伴。他們回應迅速,考慮到合作夥伴的需求,並且秉持共同尋找解決方案的態度。

當創新遇上「惜食堂」

「惜食堂」在 「豐膳坊」採用的速凍技術體現了上述的成功因素。因「惜食堂」只在平日提供膳食,令團隊好奇長者及受惠家庭在假日的用餐情況。他們接觸到速凍技術後,想試驗它可否成為一種解決方法,讓服務對象可以把飯菜帶回家在週末食用。匯豐銀行看到這項技術的潛力,但在初期擔心食物安全問題。回收的食物由原本的「廚餘」,改稱「剩餘食物」,以強調回收的食物仍可安全食用。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決定為豐膳坊申請ISO 22000和HACCP認證,以確保有遵守最高的食物安全標準。

在推出速凍飯餐時,慈善夥伴和服務使用者都不以為然。然而,在COVID-19情況下,速凍飯餐則變得非常方便,因為慈善機構夥伴可以一次提供四天的飯菜,即每週提供兩次。這減少了受惠者和工作人員之間的接觸,同時仍然確保有需要的人能夠獲得營養的膳食。

隨著「豐膳坊」的成立,「惜食堂」每天能夠比之前多生産10,000份飯菜。速凍技術的採用為進一步的創新提供了基礎。例如,「惜食堂」能夠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推出「 自在食 」 速凍餐自助提取機服務,在2021年初為1,800名服務對象提供方便的營養餐,而且隨著放置更多自助提取機,預計這個數字會持續增加。

要走得遠,就並肩走!

「惜食堂」了解擴大規模的條件,以及要擁有足夠資源來實現這個目標。由於了解本地的需求和最新的食品科技趨勢,「惜食堂」團隊知道他們下一步要發展哪些活動,需要哪些資金。 然後,他們就能說服捐助者支持他們的工作,因為他們能清楚表達組織的願景和使命,實際的運作、良好的聲譽和一個清晰且令人信服的計劃。

他們積極地與合適的捐贈者聯繫。創始成員在營銷和傳訊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這有助於他們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功。董女士和創始成員利用他們廣大的人際網絡,與企業、高知名度的捐助者、可靠的慈善機構夥伴和公衆建立夥伴關係。他們的董事會成員也是各自行業的知名人士。這些夥伴關係使組織能夠共同努力解決饑餓和食物浪費的問題。

除了獲得擴充規模所需的資源外,「惜食堂」還成功地與200多個慈善機構建立夥伴關係。這些慈善機構夥伴對幫助 「惜食堂」接觸更多有需要的人,並獲得不同地區用戶需求的一手資料至關重要。這也幫助 「惜食堂」將其覆蓋範圍擴大到深水埗區以外,並延伸至18區。

「惜食堂」還擁護資源共享的概念,與4間學校合作,推出了學校社區飯堂計劃。計劃不僅充分利用禮堂或操場,把它們變成社區飯堂,為額外490名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費膳食,學校的學生和家長還幫助分發膳食,這是一個促進跨代互動的好機會,讓他們更了解相關社會問題。

在日常運作方面,「惜食堂」每天需要200名義工的幫忙。在2019-2020年度,義工們服務了63,668個服務小時。義工本身也成為組織的大使,進一步拓闊了支援網絡。

透過成為Food-Co的戰略合作夥伴,「惜食堂」為整個食物救援和食物援助生態系統做出了貢獻。Food-Co是一個食物捐贈者、慈善機構、義工和受惠者的配對平台,將剩餘的食品送給有需要的人。「惜食堂」亦因促使這行動發展加深其影響力。

由親身近距離的體驗衍生出的巨大影響

董女士明白看到自己工作造成的影響對保持動力的重要性。她堅持讓不同級別的員工定期參與前線服務,這樣他們就能看到受惠者在享受美食時臉上的喜悅。她自己則以身作則,經常可以看到她在社區中心派發飯菜。這樣的期望和領導力激勵員工也為服務對象奉獻自己的力量。「惜食堂」每兩年就會對提供的服務作一次全面評估。除了收集必要的數據以了解組織的表現外,「惜食堂」還利用這個機會加強他們與服務對象的聯繫。所有「惜食堂」的員工,包括廚師都會負責進行受惠者滿意度的調查。這個過程使所有員工都能親身接觸組織屹立的基本原因,有助於加強員工的歸屬感。通過這些互動,服務對象也感到被尊重和珍惜。

「惜食堂」的義工可以學習、體驗、行動,並看到他們的貢獻所帶來的影響。「惜食堂」位於深水埗,一個明顯比較貧窮的社區,令義工更能得知受惠者的背景和需求。在為長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義工們可以看到長者對飯菜和他們的努力的感激。「惜食堂」通過與長者的貼心互動,創造了強烈且具感染力的社區團結和歸屬感。在 「惜食堂」,「以愛相連」的無形價值變成了有形的,使志願者們願意再次回來幫忙。

「惜食堂」非常重視教育,因為他們認為 「這是從源頭上減少食物浪費和建立一個愛心社區的最有效方法」。他們透過接觸學校、公司和公衆來宣傳珍惜食物和關愛弱勢群體的價值。他們在2017年推出的香港首個關於這個主題的體驗中心「粒粒皆辛館」。它的教育課程被設計為具高度互動性和富有趣味,以便參與者在意這些議題。他們還組織了很多宣傳活動,吸引公衆參與,並引起媒體關注,以擴大其影響。

在合適的時間和背景下創立

「惜食堂」開始時,食物拯救還是一個新概念,當時的工作規模相對較小,一般只承擔部分過程。團隊回憶起在成立早期的日子裏,很多餐廳都不願意捐贈食物。但與此同時,一家熱心的餐飲公司卻無法尋找願意與他們合作的組織,去利用剩餘的食物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廉價膳食。這些軼事顯示了當時有一個需要填補的缺口。

「惜食堂」的成立也恰逢政府發起的 「惜食香港運動」。為了回應堆填區快被填滿的問題,運動旨在提高人們對廚餘處理的認識,並促成行為改變。其中部分策略是舉辦大型公衆活動,解釋食物浪費的問題,以及實行計劃鼓勵餐廳採取不同策略減少食物浪費,並向顧客宣傳此議題。

政府的運動和「惜食堂」的工作是互補的。這些活動引發了公衆、食品相關行業甚至捐助者重新思考什麽是食物浪費,以及有多少 「浪費」實際上是剩餘的食物。

主要收穫

要使一個想法成為一個機會,需要考慮一系列的背景和戰略因素。Kickul和Lyons(2012)制定了「社會機會評估工具」,將這些因素歸納為四個考慮領域,即一個想法的社會價值潛力、市場潛力、競爭優勢潛力和可持續性潛力。這個框架對於理解 「惜食堂」如何成功地將想法變成機會,並成功抓住機會非常有用。

社會價值潛力是指該想法是否會「為客戶或目標受益人創造社會價值」(Kickul和Lyons,2012)。「惜食堂」的社會價值潛力很高。他們的服務直接解決早被認可且巨大的需求,並與他們的宗旨 「停止浪費、 解決飢餓、以愛相連」一致。他們的影響是實在的和可衡量的。被拯救的食物數量以及服務的人數和餐點是該計劃可衡量的指標。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營養膳食,並利用即將被扔掉的可食用食物,這種行為亦容易獲得社區的支持。

「惜食堂」在「社會機會評估工具」的所有四個方面都獲得了高分。

社會價值潛力 - 想法是否為該企業旨在服務的對象創造社會價值?影響是否可以實現和衡量?社區會支持這個想法嗎?

市場潛力 – 該想法能否滿足客戶或服務使用者的需要或需求?市場規模是多少?它的時機是否合適?

競爭優勢的潛力 – 進入行業的門檻高嗎?是否有潛在的合作夥伴?其使命是否令人信服?管理團隊是否有完整的技能組合?

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 該企業是否有能力實現其使命,吸引投資者和/或創造收入?

市場潛力指的是這個想法是否能解決客戶的需要或需求。在「惜食堂」的案例中,其市場潛力也很高。他們選擇在減少食物浪費運動還處於萌芽階段的時候開始營運,剛好把握這個好時機。一方面,饑餓的人需要並希望享用服務來填飽肚子,另一方面,一些食物捐贈者正在尋找無風險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來處理他們的食物浪費。減少食物浪費和為有需要的人提供膳食吸引了廣泛的捐贈者,因為它同時涉及到社會和環境議題。從大量食物浪費和不少的饑餓人口來看,這個市場規模是龐大的。

競爭優勢的潛力和可持續性的潛力集中在企業的營運層面。「惜食堂」在戰略上將自己處於一個高競爭力的位置,這也增強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拯救、準備和安全運送食物所涉及的複雜和昂貴的物流構成了一個高門檻。「惜食堂」沒有限制他們的規模來減少物流方面的挑戰,反而採用了全面和企業式的方法,解決了整個營運鏈的挑戰,包括從食物捐贈者手中拯救、加工、烹調和包裝食物,到在他們自己的設施中提供膳食,以及與慈善機構夥伴合作一起分發膳食。

擁有自己的中央廚房和膳食生産設施,使「惜食堂」能夠確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食物安全準則。組織採用適當的技術,沿途有合適的捐助者支持,因而逐步和有系統地擴大規模。這些策略使食物捐贈者放心,因為他們捐贈的食物將按照最高標準處理,以避免出現食物安全問題。這免除慈善機構夥伴採購或準備食物的煩惱,而只需全心專注於為有需要人士提供膳食。

「惜食堂」的競爭優勢因其廣泛的社會網絡和建立夥伴關係的能力而進一步增強。「惜食堂」董事局成員都是人脈廣泛的人士,並由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擔任主席。這樣的陣容增加了組織的可信度。他們善於溝通和宣傳他們的使命,並善於與盟友建立牢固的夥伴關係。捐贈食物和資金的人因為這些正面的宣傳而繼續支持他們,這也是推動其他人加入支持這個計劃的原因。對於資助者來說,「惜食堂」有一個可靠而敬業,並可被委以重任的團隊,因為他們已經證明自己有能力負責任地使用資金。這增強了業務的可持續性。雖然其他非政府組織亦希望採取一種全面的方式營運,但沒有任何一個項目能夠像 「惜食堂」目前這樣獲得同等水平的財政和食品捐贈支持。

為了幫助他們持續營運,他們的風險承受程度(充足的物質資源)和能力(有相當資深的企業家和員工)都很高。他們以審慎的態度審視和評估後,才在適當的時間擴大規模。除非能保障所需的資金和技術專長,否則他們不會追求發展新的項目,亦同時保持一個健康的資金和儲備水平,以確保現有項目能夠持續。

增添人情味

最後,他們的核心價值 「以愛相連」將人情味融入到他們的運作中,並促使他們與實際境況接軌,不斷創新和發展他們的服務,以更有效地滿足需求,並確保所有持份者與「惜食堂」接觸時感到受歡迎和關懷。這增加了他們活動的歸屬感和效用。

影響

更健康,更多笑容

除了獲得營養膳食之外,「惜食堂」的服務使用者通常還體驗到整體身心健康的改善,因為他們不只節省了時間和金錢,還改善了心靈安康、健康和社會關係。一位長者告訴我們,在「惜食堂」用餐,他就可以利用其餘時間在公園裏做運動。「惜食堂」估計長者每月花費1,900港元在食物上。透過享用 「惜食堂」提供的膳食,這些費用可以節省下來滿足其他需求。

服務使用者分享 – 這不只是食物而已

「不用準備自己的飯菜意味著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公園做運動保持健康。還幫我們省了很多錢!」

鍾伯伯,84歲,服務受惠者

另一位長者說,她和她的鄰居以前從不打招呼,但自她們都在「惜食堂」的社區中心用餐後,開始互相問好。她亦為此感到高興。此外,義工和工作人員利用分發餐點的機會,問候服務對象的情況,以及了解是否需要跟進。當出現需要額外支持的長者隱性案例時,這點尤其有價值。

他們的義工計劃非常成功。工作人員和義工的熱情以及他們對長者的細心照顧成功孕育了一種歸屬感,幫助他們建立人際關係,使他們願意繼續投入義工服務。義工們也曾表示,因為他們在「惜食堂」建立了有意義的聯繫,他們感到更加快樂。對「惜食堂」來說,義工不僅對運作非常重要,他們還充當組織大使,與家人和朋友分享他們在食物浪費和饑餓問題上的經驗和知識。口耳相傳獲得的信息,往往比單純的宣傳更有效。

從數據上看,「惜食堂」在2018-19年度每週生産了4萬份營養均衡的膳食和1萬個食物包,服務了約3萬名服務對象。隨著速凍技術的引入,這些數字還將上升,在未來服務更多的人。「惜食堂」無疑為改善這些弱勢群體的饑餓(SDG2)和貧困狀況(SDG1)作出了貢獻。

愛食物、討厭浪費

「惜食堂」在2018-19年度拯救了1,545.8噸食物。鑑於2018年香港每天産生的食物垃圾量為3,565噸,「惜食堂」成功拯救的食物數量實在驚人。如前所述,食物浪費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透過減少食物浪費,「惜食堂」的成果無疑成為了一種氣候行動(SDG13)。「惜食堂」的努力也有助於永續城市和社區發展(SDG11),因為它幫助解決廢物管理問題,並透過社區中心和外展工作建立社會資本。

透過食物救援的物流,並將收集的食物變成營養膳食,慈善機構夥伴能夠專注於提供膳食。這使他們的服務更加全面和有針對性,因為他們解決了老年人的各種需求。

「惜食堂」成功地凝聚包括捐助者(食物和資金)、義工、服務使用者、慈善機構夥伴、學生、企業等不同的持份者,為共同目標而努力。這是有效的夥伴關係的展示(SDG17)。他們的工作還為減少食物浪費創造了趨勢和潮流。觀察到從「惜食堂」成立初期的市場規模小,認知程度低的情況,到現在「惜食堂」的規模,即使我們不能得出直接的因果關係,但能確定「惜食堂」對宣傳並普及為有需要的人捐贈剩餘食物的想法作出了貢獻。這提高了食品相關行業的持份者捐贈食物的意願。計劃亦為減少食物浪費的宣傳活動提供了一個優先考慮事項。

展望將來

隨著 「惜食堂」的不斷發展,世界的變化也越來越快,眼前面臨著一些挑戰。

在組織上,「惜食堂」已經從一個四人團隊成長為一個規模龐大的組織。他們意識到有必要制定他們的標準作業程序,以維持他們的影響力並繼續增長。然而,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不損害其敏捷性和靈活性的情況下引入結構。此外,正如上文所強調,他們的核心價值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之一,但由於它是無形的,所以也很難傳遞下去。

更廣泛地看,COVID-19使世界經濟陷入停滯。在香港,2020年的GDP增長預測為-6%至-8%,而且隨著疫情持續,經濟可能會變得更差。人們選擇留在家中,餐廳營業時間和允許的顧客數量亦有限制,令不少企業受到了嚴重打擊。旅遊限制亦意味著沒有遊客。

許多服務提供者表示對食物援助的需求急增。由於經濟衰退,就業機會可能仍然有限,因此這些人的需求可能是長期的。服務提供者亦正吃力地跟上正逐步增加的需求。

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引入速凍技術增強了 「惜食堂」的韌力,使他們能夠繼續為有需要的人提供膳食,即便他們和合作夥伴的社區中心不得不關閉。「惜食堂」將繼續緊貼和嘗試應用最新的食品科技,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他們也會參考國外的成功模式。在不同地區開展社區層面的業務也是 「惜食堂」的願景,以便更多的人能夠從他們的服務中受益。

鑑於他們堅定地致力為有需要的人得到溫飽,有能力實現他們的雄心壯志,並能夠召集持份者加入,「惜食堂」有望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和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