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核心理念是透過建立社會城鄉連續體,促進和支持鄉郊社會及永續生態。研究聚焦如何整合連續體中持份者的潛能和資源,以建立包容性的社會經濟模式,實現永續發展。通過這些模式,鄉郊生活質素得以提升並同時兼容環境管理及傳統村落的風俗和制度。本中心積極拓闊與亞太地區合作和知識交流,建立適用於此背景的鄉郊永續發展模式。
儘管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居於城市,但鄉郊地區基本上提供了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儘管學術界對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和認可,但在實際應用方面仍存在重大差距,特別是在追求永續糧食系統方面。2021年的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強調培育城鄉協作和資源共享的重要性,以發展廣泛、環境友善和創新的糧食系統。研究聚焦於糧食價值鏈、糧食系統、生態系統服務以及資源循環之間的互動:
- 再生生產及永續糧食系統 (戚曉麗小姐、胡泰華博士、羅惠儀博士*及梁兆謙先生)
新冠疫情期間,糧食浪費及糧食供應鏈受破壞所帶來的挑戰加劇了公眾對城市地區食品安全和糧食系統韌性的擔憂。這項研究調查香港的廢棄梯田農地和閒置魚池,並嘗試實踐農林間作和再生水產養殖。研究專注於本地化的設計,了解這些糧食系統的社會生態表現以及價值鏈協作以改善本地糧食生產,並鼓勵永續生產和消費模式。
- 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戚曉麗小姐、侯智恒博士、胡泰華博士*、劉惠寧博士、羅惠儀博士、Bayden RUSSELL博士及Thiyagarajan VENGATESEN博士)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自然生態為人類提供的各種效益,如淨化空氣、保護水資源、生產糧食、旅遊、調節氣候等。透過與生物科學學院及當地生態學家合作進行先導實驗,例如使用淡水貝類作為生物過濾器和試行漂浮濕地,加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水質,並評估這些措施的可行性。這次研究調查生態系統服務潛在的強大效能,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社會和環境挑戰。
- 另類農產品網絡(戚曉麗小姐、羅惠儀博士、潘茗敏博士*及Jessica WILLIAMS博士)
另類農產品網絡(Alternative Agro-food network, AAFN)旨在透過為當前占主導地位的工業食品系統提供空間、經濟、環境和社會友善的替代方案,使糧食生產、分配和消費重新融入特定區域和特定的社會網絡。社區支持農業、農墟和食品中心等AAFN 模式的實踐经验已表明了在新自由主義糧食系統內運作另類方案的挑戰和複雜性。本研究將探討不同的體制結構和策略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以幫助農產品網絡的發展和鞏固已建立的網絡。
- 循環經濟與價值鏈協作(霍偉傑先生*、林維峯教授、羅惠儀博士及梁子謙先生)
最新的討論和倡議指出,以「獲取—製造—使用—棄置」為基礎的線性經濟模式不論從環境質素、資源管理和氣候變化的角度,以及人類健康、安全與社會公義層面來看,均對我們追求永續發展構成重大的潛在風險。轉向循環經濟模式意味著物料將維持在系統內循環使用,並透過設計來消除浪費。從本質上來說,把線性經濟轉化為循環經濟需要與價值鏈參與者進行創新協作。這項行動研究按照「9R」的原則,重新定義資源管理,並強調價值鏈協作在實現循環經濟模式所帶來的機遇的重要性。
活化及管理城郊地區面臨著廣泛的挑戰。這些地區大多數是生態敏感區域和文化豐富的聚居地,涉及到許多持份者,有時甚至存在著互相競爭的持份者。具體研究包括培育個人的鄉郊管理意識、了解領導能力與協作對建立互信的效果、以及研究不同政治體制下的鄉郊活化政策:
- 城郊地區在活化轉型中的協作互動(羅惠儀博士、潘茗敏博士*和Jessica WILLIAMS博士)
持份者在活化轉型過程中的協作互動有助揭示這個轉型過程是如何展開,了解主要的行動者和機構如何克服利益和目標的差異並達成共識。此研究集中於對協作的組織結構和互動有影響的事件、行動者或機構,並了解這些因素最終如何影響永續發展和社區成果。
- 活化鄉郊政策制度(林維峯教授、Theresa LORENZO博士*及Jessica WILLIAMS博士)
儘管面對許多類似的挑戰,但為了回應挑戰而設計的活化鄉郊政策制度可因應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政治體係而有所不同,導致鄉村活化的行動存在著差異。本研究探討亞太地區的社群、公民社會和各國政府在鄉郊發展政策中的參與和互動。
- 地區性永續鄉郊發展(林維峯教授、Theresa LORENZO 博士及 Jessica WILLIAMS 博士*)
研究深入探討多個亞太地區的鄉郊活化協作案例,了解成功的關鍵,包括剖析成功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如何隨著政治結構和區域性司法歷史脈絡而有所不同。這項研究也將提供更多見解,說明領導力和相關影響因素能夠塑造協同努力和建立互信。
- 鄕郊管護 (朱可兒博士*、羅惠儀博士及 Jessica WILLIAMS博士)
雖然管護不是新概念,而且它在環境領域之中的應用亦越來越受到關注,但人們對管護在鄕郊語境中的運作和應用所知甚少。這項研究整合了對環境和在地管護、環境素養和公民意識的理解,以發展鄉郊管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