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鄉郊
【#長知識系列:米魚復育的故事🐟】
  6th October 2023 (Friday)
Follow 港大港永續
隨著近年多咗人關注 #本地農業,農業發展與 #生態保育 的關係亦受到更多人重視。喜歡依附稻田生活嘅「米魚」以前曾廣泛分布於本港,但係自1970年後,隨著城市迅速發展,農業式微,加上食蚊魚等外來魚類入侵,本地米魚數量急劇減少,一度面臨滅絕危機。🧑‍🔬生態學者點樣幫助佢地度過難關?
弓背青鱂(別名:#米魚)係香港原生淡水魚類,多數生活喺水流較慢嘅地方,例如農田水道、蓄水池、小溪等。佢地以水中嘅昆蟲幼蟲、微生物以及藻類為食,屬於雜食性嘅魚類,但由於佢地體型細小(最大約四厘米),亦會被鳥類、魚類和兩棲類等更大型嘅捕食者捕食。米魚喺生態中有著連結嘅作用🔗,維繫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和能量流動。其進食藻類的習性亦有助遏止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本港淡水生態學者 #蘇英健博士 Dr. Ken So喺2016年趁著 #荔枝窩 進行復耕,嘗試在荔枝窩復育米魚。
🏞️ 米魚自1990年左右已經絕跡荔枝窩(主要原因相信是長期棄耕導致棲地喪失和濕地變乾),Dr. So翻查文獻資料,推斷鎖羅盤米魚族群與荔枝窩米魚族群在基因上最為相似,於是從鎖羅盤帶了30多條米魚回實驗室繁殖,成功培育出穩定數量。為了準備把米魚野放到荔枝窩,Dr. So先於2017年將米魚放入載有荔枝窩泥土、水和植物的水盤,於室內環境飼養。確認米魚能適應後,再將佢地放入經改裝嘅膠箱,並將膠箱放在荔枝窩農田水道上游的蓄水池。膠箱特設網孔,讓米魚置身於自然池水,同時免受外來入侵的魚類攻擊。半年後,米魚存活率高達91%👏,Dr. So於是決定把米魚釋放到水池中。2018年Dr. So在荔枝窩野放的米魚約有220條,如今統計數字已達數千🆙,而且米魚已經自然擴散到復耕農田的大部分水道,顯示復育計劃相當成功,亦反映生態保育與農耕活動可以相輔相成。
永續社區學院「#本地生態概覽」課程邀請到Dr. So任教。Dr. So致力於香港嘅生態教育和保育工作,擁有多年教學經驗。喺今期嘅課程中,Dr. So將會帶你認識香港不同嘅棲地和生物,教你做生態調查和分析,同你分享更多保育案例。即刻上課程網頁了解更多:https://ccsg.hku.hk/courses/introduction-to-local-ecology/(截止報名日期:2023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