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糧食系統與循環經濟
  • By Michelle
  • 17 11 月, 2023
  • No Comments

可持續糧食系統與循環經濟

儘管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居於城市,但鄉郊地區基本上提供了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儘管學術界對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和認可,但在實際應用方面仍存在重大差距,特別是在追求永續糧食系統方面。2021年的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強調培育城鄉協作和資源共享的重要性,以發展廣泛、環境友善和創新的糧食系統。研究聚焦於糧食價值鏈、糧食系統、生態系統服務以及資源循環之間的互動:
  • 再生生產及永續糧食系統 (戚曉麗小姐、胡泰華博士、羅惠儀博士*及梁兆謙先生)

新冠疫情期間,糧食浪費及糧食供應鏈受破壞所帶來的挑戰加劇了公眾對城市地區食品安全和糧食系統韌性的擔憂。這項研究調查香港的廢棄梯田農地和閒置魚池,並嘗試實踐農林間作和再生水產養殖。研究專注於本地化的設計,了解這些糧食系統的社會生態表現以及價值鏈協作以改善本地糧食生產,並鼓勵永續生產和消費模式。

  • 生態系統服務與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戚曉麗小姐、侯智恒博士、胡泰華博士*、劉惠寧博士、羅惠儀博士、Bayden RUSSELL博士及Thiyagarajan VENGATESEN博士)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自然生態為人類提供的各種效益,如淨化空氣、保護水資源、生產糧食、旅遊、調節氣候等。透過與生物科學學院及當地生態學家合作進行先導實驗,例如使用淡水貝類作為生物過濾器和試行漂浮濕地,加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水質,並評估這些措施的可行性。這次研究調查生態系統服務潛在的強大效能,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來應對社會和環境挑戰。

  • 另類農產品網絡(戚曉麗小姐、羅惠儀博士、潘茗敏博士*及Jessica WILLIAMS博士)

另類農產品網絡(Alternative Agro-food network, AAFN)旨在透過為當前占主導地位的工業食品系統提供空間、經濟、環境和社會友善的替代方案,使糧食生產、分配和消費重新融入特定區域和特定的社會網絡。社區支持農業、農墟和食品中心等AAFN 模式的實踐经验已表明了在新自由主義糧食系統內運作另類方案的挑戰和複雜性。本研究將探討不同的體制結構和策略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以幫助農產品網絡的發展和鞏固已建立的網絡。

  • 循環經濟與價值鏈協作(霍偉傑先生*、林維峯教授、羅惠儀博士及梁子謙先生)

最新的討論和倡議指出,以「獲取—製造—使用—棄置」為基礎的線性經濟模式不論從環境質素、資源管理和氣候變化的角度,以及人類健康、安全與社會公義層面來看,均對我們追求永續發展構成重大的潛在風險。轉向循環經濟模式意味著物料將維持在系統內循環使用,並透過設計來消除浪費。從本質上來說,把線性經濟轉化為循環經濟需要與價值鏈參與者進行創新協作。這項行動研究按照「9R」的原則,重新定義資源管理,並強調價值鏈協作在實現循環經濟模式所帶來的機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