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農林間作:提升農業的產量與韌性之土地管理系統

農林間作在香港的應用——荔枝窩案例

農林間作在香港尚屬較為新穎的概念。位於荔枝窩的永續農業實驗農場旨在測試多種生態生產模式,其中農林間作為其中一項重要試驗。

荔枝窩為一個具有約4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由於城市發展與人口變遷,該村逐漸人跡罕至,相關的農田亦因村民搬離而荒廢數十年。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的永續坊自2013年起,啟動以農業為主導的振興計劃,復耕六公頃農地,作為促進鄉村社區活力的社會經濟活動。

經過數十年的荒廢,昔日繁盛的稻田已長滿灌木或成為濕地,部分地區甚至轉變為次生森林。在活化過程中,濕地與灌木林被恢復為稻田與開放農地。對於變成次生森林的農地,則保留大型樹木或珍稀樹種,以維護該地的生態價值。

 

荔枝窩永續農業實驗農場

 

農林間作是該實驗農場測試的模式之一,並且有兩種應用方式。

 

一、在現有樹木下種植作物

在保留的樹冠下種植耐陰作物,以提高森林的產能。此舉可鼓勵當地社區保存森林,而非將其轉變為傳統的開放式農地。

例子包括在樹蔭下種植薑類作物。除新鮮薑之外,亦生產各種加工薑產品,如曬乾薑片、薑粉、薑茶、黑糖薑及薑梘,並以較高的價值出售。

在原生樹木下種植薑

 

另一方面,一些高價作物如咖啡,則在散落的大樹下種植。咖啡被引入作為樹冠下的主要多年生作物。部分試驗中加入木瓜作為中層作物及辣椒作為底層作物,以增加系統的複雜性,同時控制光照強度與雜草生長。此外,土壤水分保持與土壤侵蝕亦有所改善。

 

咖啡、木瓜與辣椒形成多層次作物系統,分布於本地大樹之下

試驗結果令人鼓舞,收成的薑與咖啡的質與量均令人滿意。初步結果顯示,次生森林亦可作為具有產量與生物多樣性雙重目標的生產用景觀。這是一個令人抱有希望的模式,受到土地所有者、農場主人、當地社區、咖啡行業專業人士及公眾的積極支持。 

 

二、同時種植樹木與作物

農林間作系統亦可由零開始,經過細心設計與詳細規劃。選擇互補的樹種與作物,並根據空間與時間安排進行種植,最終形成符合土地經營者需求的生產系統。 

 

樹豆與咖啡共同種植

 

部分活化的農地沒有高大樹木,而是灌木叢。在清除植被後,從地面建立農林間作系統。以咖啡作為主要作物,並在早期階段將鷹嘴豆作為伴生作物進行種植,以提供遮蔭並改善土壤。引入本地樹種,如黃桐、柯及凹葉紅豆等,以豐富整個系統,最終形成樹冠層。放置覆蓋物與種植覆蓋作物亦用於控雜草與保持土壤濕度,同時提升整體系統的複雜性。

選擇樹豆作為咖啡的伴生作物,並取得初步成功。樹豆生長速度快,能有效為咖啡提供遮蔭,並控制雜草生長。它還提供落葉層,有助於改善土壤結構與保持水分。 

 

挑戰

儘管農林間作試驗初見成效,但在香港推行此一較為新穎的概念仍面臨一些挑戰:

 

土地使用權

香港農地的典型租期為3至5年。一般而言,農林間作系統需較長時間才能達到收益高峰。例如,荔枝窩的主要作物咖啡樹,約需3至5年才能開始結果。

可幸的是,荔枝窩的土地擁有人願意提供較長的租期,允許種植多年生作物。然而,短期的土地使用權或成為本地農夫採用農林間作的阻礙。

 

土地擁有人與農夫的接受程度

例如,土地擁有人常期望看到傳統的開放式農地,並對保留樹木表示疑慮。這導致土地擁有人對農場經營者之意圖產生懷疑,認為他非純粹把土地用作農業生產,擔心土地的保育價值提高會影響土地的開發權益。

具有經驗的香港傳統農夫亦會質疑樹木在農地中的存在,抱怨樹根帶來的障礙、與作物的養分競爭等問題。

各持分者需要時間來理解與接納農林間作的理念,並逐步轉為支持。

 

缺乏本地經驗與知識

農林間作在世界各地已有數十年的實踐經驗,業界亦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然而,這些經驗大多並非源自東亞地區,不適用於本地環境。在農場設置、作物與樹種選擇方面,缺乏本地與鄰近區域的資料支持。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為本地少數具系統性應用農林間作經驗的農業機構。項目團隊曾向該機構取經,並根據其建議改善農林間作系統。此外,團隊亦經過大量嘗試與調整,逐步形成今日的農林間作系統。該系統仍在不斷發展中,並根據實際表現持續優化。

 

© 2022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

除另有註明外,本電子學習資料的內容根據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